• 社區名稱:

    花蓮縣富里鄉富里社區

  • 所在地區:

    花蓮縣富里鄉

  • 所在地址:

    花蓮縣富里鄉富里村29鄰永安街188號

  • 聯絡電話:

    03-8831356

  1. 申請網站開通
完工日期
總樓層
建設公司
主要結構
外觀建材
社區朝向
社區戶數
管理保全
社區公設
鄰近學校

富里社區區域位在秀姑巒溪與鱉溪匯合口的東岸邊,社區東以富里山脊與永豐相銜,南鄰富南村以鱉溪為界,東北鄰石牌村,西北以秀姑巒溪床與明里村分野,西界為卓溪鄉石平村部落,面積約1.4平方公里,為全鄉面積最小的聚落行政區,卻是全鄉首善之區。 村街莊舍依傍在富里山陰的斜坡上,形勢如臥龍口中的明珠,從秀姑巒溪畔眺望村景,後有清奇峻秀的海岸山脈為底?,前有黛綠廣闊的田洋與清澈如鏡的溪水,一年四季都景色如畫。村內的土質屬於更新世的沉積層,村南側的沉積土主要來自鱉溪上游的海岸山脈山區,鱉溪河道因受富里山的阻擋在此形成一個約120度的曲流,造成一個形成「劇場」式的河階,溪水帶來的沙質土與有機物質在本村南區日漸沉積出肥厚的土層,所以這裡是本村最早有人開墾並形成聚落的地方。富里村舊稱「公埔」,關於這個地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民間傳說在清代平埔人遷入之時,此地原為阿美人的獵場,兩族人因此而爭奪不休,最後雙方協議為公埔作為分界,公埔以北的原野屬阿美人,南方則屬平埔人的獵場,富里村一帶原野則作為公共的獵場,兩族人均可以在此狩獵,此地遂有「公埔」之稱。而文獻紀錄則稱:「地名源自清光緒元年(1875)政府開山撫番時,曾頒佈招墾章程,規定每位墾民先分給田地一甲開墾,另外在給附近的原野地一甲作為續墾地,其他尚未發給的荒地就被稱做『公埔』」。又,世居村內自稱是「恆春人」後裔的平埔耆老,則另有承自於先人的說法為:「清廷再光緒元年兵分三路入撫後山後,即將地方略以劃為南路卑南、中路秀姑巒溪及北路奇萊三區,由原開路防營就地屯駐治理,中、南兩路營官則約定以本村之域為界劃地分野,雙方不得擅自侵越,但每年三年會師此地聚飲聯誼,同時在附近荒埔原野以燎獵的方式來操兵練馬,這也造成後來本村周遭的丘陵淺山看不到老樹巨木的原因,而當時二路防營便稱此域為『公埔』」。查考這參個版本,「獵場」之說雖未見於歷史記載,但文獻中確有「平埔族、阿美族以鱉溪為界,並立石永為記。」的記載。「公埔荒地」之說是當時後山所有尚未開墾荒地的統稱,並不是專指富里地區一帶的原野。而「營官議界」之說與當時的史實發展頗為?合,但鄉間耆老一般都持獵場之說。公埔一詞出現於清光緒年間(1875~80),清代時都稱為公埔庄,成庄歷史略晚於石牌,當時只是鄉內一個初形成的小聚落,居民以南部平埔人佔大多數。光緒14年(1888)以後東部地區因「土地清丈」與「清賦歸戶」徵收稅賦,被劃分為南、新、廣、奉、蓮五個鄉區,公埔庄被劃入新鄉新開園堡的賦稅管轄範圍。日據初期本村仍沿襲舊稱庄名,因為移民增加迅速,很快就成了一個大聚落與大庄(東里村)並列為本鄉兩大庄頭,日據明治42年(1909)時鄉內的行政區劃分大庄、公埔兩個區域,公埔區管轄現在竹田、羅山、富里、明里、石牌、富南、永豐、豐南八村的範圍。昭和12年(1937)地方改制時日本人引用他們本土的一個古國名稱將公埔改為富里庄,現在日本國千葉縣內也有一個名為「富里町」的城鎮,光復後改庄為村而沿用至今,近代則望文生義將「富里」解釋成:「富裕鄉里」,引以自豪或聊以自慰。歷史文獻記載的富里村創始於清光緒元年(1875),也就是從清代政府以招墾政府獎勵漢人移民入墾後山開始算起。事實上早在清咸豐同治(西元1851-1874年)時,已陸續有南部平埔人進入富里一帶原野活動,平埔人最初只是利用原野地作為放養牛隻的牧場。最早到富里從事農耕拓墾的是來自屏東恆春一帶的「瑯嶠平埔人」,他們是屬於西拉雅族馬卡道群的台灣原住民族,一般都自稱為「瑯嶠人」或「恆春人」。 瑯嶠人最早在富里村南側的鱉溪畔,就是現在富里村國民住宅一帶開墾,並結廬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逐漸在富里山下義聖宮一帶地勢較高的山腳處聚居,以避免洪水的危害,並在西側坡緣種植三道刺竹來防禦布農族的侵害,這是富里村最早形成的聚落雛形。當時居民開墾的範圍集中在村南邊的鱉溪畔,以及永安街一帶地勢較高處。清同治13年(1874)間,屏東九塊厝人胡春貴也率領一些族人從羅山進入富里,開墾富里村西側的(公埔洋)原野,首次有規模、有計劃的開墾活動才在富里地區展開。清光緒元年政府宣布「後山解禁」的命令,始有漢籍人士進入東部開墾土地。當時官方採取集體招募墾民入墾的方法,並將「番社」居民已經耕墾的土地劃為「番業」,其他尚未開墾的就列為「公埔地」,由官方募集的墾民去集中開墾,並派駐兵力加以保護。官方獎勵的開墾成效不彰,最後只好改為民招民墾,讓墾首自己去招募墾民,選擇區域從事開墾,只要事先向官方提出申請核准就可以了。因為政策的改變,清光緒5年(1879)以後漢籍人士在鄉內四處耕墾,墾民也大多混居於平埔人的聚落內,沒有形成獨立的聚落。根據清末日據初期的人口統計,當時的公埔庄內有69戶423人,其中只有三戶廣東人,這三戶漢籍人家可能就是清代獎勵後山開墾21年間,在富里村碩果僅存的墾民,可見其開墾成果之慘澹。寓居在富里村內的這三戶廣東籍漢人也是當時全鄉唯一的漢人,從富里鄉內漢籍人口的增長來看,清代獎勵漢人在富里村的開拓可以說完全沒有成效。失敗的原因不外下列幾個:一、是當時富里村境內已有大批平埔族人進行拓墾,在土地開墾上成為漢籍墾民強勢的對手。二、是光緒14、21年的地方動亂(大庄事件及觀音山事件)造成族群之間的關係不睦,墾民多以離散。三、是日人領台之初迫使漢籍墾民大量遷離。從日據中期開始,富里鄉的發展重心轉移到富里村,重要的地方機關如鄉公所、農會、郵政、電信等,都設於本村內,街景改變也是全鄉最快速的地方。昭和元年(1926)大庄區役場(鄉公所)在富里村內設置辦公廳舍,是本鄉首次出現的現代水泥式建築,在此之前富里街道是一條木造建築蓮綿密布的景象。開村之初的聚落景象則以平埔族式的竹造茅草屋為主,稀疏點綴於富里山腳下,日據以後因為庄內的客閩居民增加,聚落建築改以土确厝為主,偶而可見富裕人家的木造屋,還有以卵石砌成的石屋,到日據末期才有水泥建築出現。光復後民國60年代,水泥建築成為村民居家的主流,如今全村的風貌幾乎完全被水泥洋房掩蓋,只有零星幾幢龍鍾老態的木造房屋點綴在街頭巷尾間,述說著公埔街的昔日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