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名稱:

    屏東縣恆春鎮恆春老街發展促進會

  • 所在地區:

    屏東縣恆春鎮

  • 所在地址:

    屏東縣恆春鎮城西里中山路113號

  • 聯絡電話:

    0911125053

  1. 申請網站開通
完工日期
總樓層
建設公司
主要結構
外觀建材
社區朝向
社區戶數
管理保全
社區公設
鄰近學校

恆春古名瑯嬌,乃自恆春地方排灣族人稱車城、海口一帶海岸地方LONGKIAUW或LONCKJAU、LONCKIJUO之音譯,據說此為一種蘭花科植物的排灣語。恆春地區原屬排灣18社(或稱24社)的住所,明鄭時,已有人至網紗(宣化里)、射寮、大樹房(德和里)行屯墾。清初漢人至此鋸板、抽籐以供應枋寮軍工廠修理戰船,即使清廷視為「極邊藏奸」之地,嚴禁往來,但私下小船仍往來不絕。直至牡丹社事件,始被迫設縣、招墾局,招徠在台富民和大陸佃農、指定開墾方位。但至1880年代的統計,恆春街的人口仍不多,可說此時的商業活動並未因築城而遽增。恆春城的設立是具有風水依據:內包猴洞山,背靠三台山,左右臂是龍鑾山、虎頭山,前為西屏山作為案桌,以穩坐台灣的收尾。據云,恆春有三奇:一為因台灣海峽「管狀效應」的影嚮而形成落山風;一為漢人初來開墾,為贏得原住民的友誼,乃入境問俗嚼檳榔,久之成風尚,至今未改;一為漢人帶來的福建巫東-廣東普寧一帶的家鄉歌謠-「思想起」。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6年)台灣割讓予日本,初設恆春支廳,成另一行政中心,加上附近試驗場的設立,使日本內地人數激增,日常商販和洋貨買賣也頓時興盛,待明治末,併入阿緱廳,官吏轉出,使工商大挫。直至1920-30年代,潮恆南雄自動車會社設站,使恆春成為旅客運輸終點;加上糖場和捕鯨會社的設場,和因應南進政策而設的火力電廠,及纖維會社等在南台灣的設立,使恒春城仍為枋山以南的製糖、牧業、木材的鄉村集散中心。就整個恒春城而言,無論是清末或日治,猴洞山一帶是神聖的廟宇集中地帶;而西、東門街交叉處屬於縣署、典史署,同善公所(後改為郡役所、派出所等機關)所在,而其中北邊一大片土地是軍事用地––練兵場;日治時,除了強行拓寬縣前街(今中正路),以加強政治權威外,更在北門外建神社,使政府機構-軍事練兵場-神社連成一個更「神聖」的日式空間,而在猴洞山城牆以西,又有一恒春糖場。光復後,恆春改隸高雄縣為鎮,民國39年才編入屏東縣治。由於落山風的吹襲,吹走了霧水和蟲害,使瓊麻、洋蔥可得以成為恒春的特色,也使恒春的製繩,製索能延續;至1970年代則紛紛改種香瓜、西瓜、芒果、洋蔥等果物。恒春市區的都市計劃成立於戰時,戰後的1950-60年代由於恒春的發展重心在於農業,加上人口嚴重外流,幾使恒春發展成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都市計畫將南門、中正、新興路至北門路一帶劃設為社區中心,欲在此區積極發展商業,將往德和里及頭溝道路之間一帶(即原糖廠址以南一帶)劃為工業區,但是卻未預見1970年代末遊憩人口的增加,和台24號公路沿線的人口聚集。至1980年代國家公園設立所帶來的社經衝擊,則使得恆春城的都市機能與性格必須面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