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名稱:
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社區
所在地區:
嘉義縣大林鎮
所在地址:
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甘蔗崙4鄰35號
聯絡電話:
0932712555
社區名稱:
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社區
所在地區:
嘉義縣大林鎮
所在地址:
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甘蔗崙4鄰35號
聯絡電話:
0932712555
完工日期 | |
總樓層 | |
建設公司 | |
主要結構 | |
外觀建材 | |
社區朝向 | |
社區戶數 | 631戶 |
管理保全 | |
社區公設 | |
鄰近學校 |
壹、緣由: 近幾年來,縣政府積極輔導社區發展著力甚深且成效卓著。在鎮內多處社區及鄰近鄉鎮社區發展經營斐然有成之際,促使明和社區居民得以了解並知其重要及迫切性,便自然地破除市區無社區的概念,進而積極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的構想。因而,在社區有識之士的要求及本所為增進該社區居民福祉的考量,並奉 嘉義縣政府指示輔導未立案社區之村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政策之下,劃定以明和里行政區域為該社區範圍如附件所示,理由如下所述。貳、地理位置: 本社區俗稱甘蔗崙庄,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中北部,北隔灌溉給水溝與大糖里部落、大林國中相對,另一端隔著早知港與糖廠農場遙遙相對,再沿著早知港下游即臨湖北里的早知村落;東接大林市區的西林里;南臨明華里即下埤頭;最西臨排路里即排子路,整個甘蔗崙為廣闊的平原地區。 參、歷史關係: 甘蔗崙庄地名據老一輩的人說,目前第二公墓以東地區有大小土崙,而附近土地也栽種甘蔗而得名。日據時代,甘蔗崙是屬於嘉義廳打貓北堡甘蔗崙庄,嗣後為台南州嘉義郡大林庄甘蔗崙,台灣光復後為嘉義縣大林鎮明和里。後來,建於民國六十年間的正豐麻袋工廠,因時代所趨,廠地則改建為現代店面住宅建築案出售,命名為(大林第一城),加上另一建商推出(大漢天下)住宅區專案。二者合為明和社區新興住宅地區,本社區因而人口急遽增加,同時為社區注入新血。肆、文化背景: 朝傳宮是甘蔗崙庄內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凝聚里民向心力的精神堡壘中心,宣揚聖母慈悲懿德,宣化教義,遵守四維八德,三綱五常,並且辦理社會慈善事業公共福利。另外,新街三山國王廟、紫德宮、吳姓宗祠、陳姓望遠樓等皆極具歷史之文物。伍、地緣形勢 東北高而西南稍為低的平坦水稻區,區內庄北由大林國中前俗稱鹿掘溝的支流,流經甘蔗崙再往排子路,這支水流在台灣光復之前為甘蔗崙庄主要飲用水的來源,我們稱為後壁溝,在水溝邊挖個小水池,其上架數支刺竹竿,引入溝水讓其沉澱,隔天一大早,幾乎每戶人家都來此挑水回家洗滌或飲用,整條水溝么喝聲此起彼落,甚是熱鬧,時代的進步,無處不是自來水,此情此景不再,目前是只有家庭、工業廢水的臭水溝。陸、社區人口(一)戶數:631戶(二)人口數:男1,047人、女995人,共2042人柒、環境生態特性: 明和社區由於毗鄰大林街面,已納入大林都市計畫區,公共設施完善,交通四通八達,南來北往的鐵、公路交通甚為發達方便,中山高速公路開通後又闢建交流道在附近,有利交流典型農村型態。捌、產業: 由於水利的發達,甘蔗崙早就不種甘蔗了,全區都是雙冬的穩水田,每年兩期的水稻。六、七十年代農業社會快速轉變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農村人口受到工業化的誘因而逐年開始外流,年輕一輩的都往都市發展,甘蔗崙庄無可避免的也面臨高齡化的窘境,留在農村經營農業的人口,實在是老弱殘兵,誠無可奈何。居民百分之八十務農且都種稻穀,為典型農村社區,亟需透過社區改造,以展現活力之農村新風貌。玖、結論: 本所盱衡情事,參酌歷史關係、文化背景、地緣形勢、人口分布、生態特性、資源狀況、住宅型態、農、工、商業之發展及居民之意向、興趣及共同需求等因素為依據,爰依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五條第二項規定而劃定明和社區之範圍。明和社區有舊有豐沛力量以及新生命的誕生,相輔相成,只要有心經營一定成為優質社區,進而造福更多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