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名稱:

    彰化縣田中鎮大崙社區

  • 所在地區:

    彰化縣田中鎮

  • 所在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大崙里大安路三段380號

  • 聯絡電話:

    04-8752219

  1. 申請網站開通
完工日期
總樓層
建設公司
主要結構
外觀建材
社區朝向
社區戶數 86戶
管理保全
社區公設
鄰近學校

本社區成立於民國82年8月16日並於83年度得到社區評鑑優等獎, 經過第一二屆的經營,今年已邁入第三屆第三年,目前社區組織有守望相助隊、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環保志工隊、國樂社、土風舞隊、家政班、歌唱班、書法班、酪農產銷班、蔬菜產銷班、甘蔗產銷班、良質米產銷班、番石榴產銷班、鳳梨釋迦產銷班等都在運作中,尤其蔬菜產銷班的青木瓜更暢銷台北果菜市場.社區位置:大崙社區位於田中鎮最南端,東以八堡二圳與二水鄉為界,西臨溪州鄉,南接雲林縣林內鄉,北與三安里、沙崙里為鄰。「土地、水與空氣」是農業生活的三大要素,位於田中鎮最南端,東以八堡二圳與二水鄉為界、西臨溪洲鄉、南接濁水溪與雲林縣林內鄉遙遙相望、北與三安及沙岸里為鄰,屬於典型農業聚落,就得天獨厚的全部享有這樣現今社會難得見到的元素,居民主要從事農牧業,為田中鎮最大的酪農專業區。也因此,大崙社區的社區營造,就從這片好山、好水、好空氣開始。社區人口數:本社區分為 9鄰,共 444戶,總人口數為1766人,其中男性919人、女性847人,分別佔總人口數的52%及48%。人口結構分析:0-14歲375人、15-64歲1163人、65歲以上228人,分別佔總人口數的21%、66%及13%;其中以25-39歲的年齡層比例最高,但近來因就業因素,老年人口已呈高比例。社區文化特色: A.民俗文化:主廟為昭天宮,及其他如崑崙宮、土地公廟、五營等廟宇,社區隨著各廟所奉祀的各神明不同誕辰日,而保有「搬戲神明生」的農村傳統廟會,以酬謝神明的庇祐;諸如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濟公禪師、四月十二的蘇府王爺、八月十五的土地公、八月二十三的邢府王爺、九月初九的太子爺、十月二十九的鄢府王爺,以及十一月二十七的普安祖師等,社區居民無不以最虔誠的心來祭拜及供奉。在居民上下同心、分工協力下,整年的民俗廟會有如「村慶」般的熱鬧。此外社區擁有長達10年的國樂社,社員對傳統音樂的傳承不遺餘力;何理事長更擔任昭天宮的筆生,提供社區居民在民俗廟儀上的協助。B. 教育文化:本社區設有鎮立托兒所,及學童們可就讀已成立50年的大安國小。社區產業:本社區以農牧為主業,除了本鎮最大的酪農專業區外,在農產種植上以水稻(最近更組織了「香米產銷班」推廣中)及蔬果為主;蔬菜尤其呈現多樣化,如蔬菜類的花椰菜、茄子、絲瓜、瓠瓜、苦瓜、竹筍、蕃茄、芋頭、四季豆等…以及水果類的番石榴、甘蔗(為全國最好吃的)、泰國柚、酪梨、水蜜桃、芒果、紅龍果、鳳梨釋迦等。也正因為得天獨厚地享有優越的農業生活的條件,大崙社區最主要的社區營造與社區的產業息息相關,也就是營造一個健康自然的有機生活,有機生活是近幾年來很流行的名詞,其實早在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大崙社區就是農政單位的輔導下,成為田中鎮最大的酪農專業區。乳牛飼養總數約一千五百頭左右,社區內酪農班共同合作籌組的田樂(酪)有機堆肥公司,就是回收利用的環保觀念,將乳牛的排泄物牛糞,集中讓其發酵變成有機肥。除了酪農有機事業外,這幾年大崙社區也希震將這套有機生活的概念,推廣到社區其他蔬果農業中,目標是建立一個「蔬果酪文化埕」的工作坊。包括甘蔗、番石榴與各種蔬菜等,都是他們致力於有機生活的各個項目。雖然,蔬果酪文化埕只完成了其中一部份的計劃,但就如社區的總幹事林正義所說的:「社區營造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一種嘗試與學習的過程」。社區景觀:本社區不但各項資源豐富,而且多樣又具獨特性,尤其難能可貴地保有純樸的民風以及秀麗的田園風光。介紹如下:A. 自然資源:濁水溪(台灣之母)在社區之南,其堤防為石頭砌成的,為該溪僅存的水利文化特色。B. 景觀資源:各樣而具特色的農牧田園景觀1. 酪農產業景觀-本社區自民國60年代以來在農政單位的輔導之下,已成為田中鎮最大的酪農專業區,乳牛總數1500隻左右(逐年增加中),區內有酪農班共同合作籌組的「田樂」有機堆肥公司(回收乳牛的排泄物,讓其發酵後製成有機肥料銷售全國地區)。2. 農村田園景觀-如甘蔗園、番石榴園、花椰菜園、茄子園、瓠瓜園、絲瓜園及紅龍果園等。3. 水利景觀-彰化平原主要的八堡二圳經過本社區,其支圳(排水沙溝)的水閘門是建於日據時代,深具灌溉水利之功能,並兼具水利文化的資源。4. 最近社區所苦心經營的綠美化道路、自建的三角公園及93年成立的藥用植物園等,均深具社區建設的景觀價值。社區寶貝:連任的第三屆理事長何美潮先生,密切配合新任的張耀南里長(亦為社區的常務理事)大力推展社區各項組織,諸如守望相助隊的成立、社區辦公室的整修開放(全年無休)、環保志工隊的成立,均帶頭默默地耕耘,以潛移默化的精神帶動整個社區的活動。